首页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2025年5月“四个一”党员学习参考清单

发布日期:2025-05-06 作者: 来源: 点击:

一、一堂专题党课

《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制,

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为全国大局作贡献》

--主讲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

教授 胡雯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H2_EG2Lq5EM4VzP_lbrJ-w?pwd=hxwc 提取码: hxwc

二、一部微视频

“典”亮学习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引自: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qD32SzryLg3zKTLLJxVhLA?pwd=pxrz 提取码: pxrz


三、一个好案例

《党建引领助科技创新,思想铸魂促立德树人》

——西南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党总支心研所职工支部

心研所职工党支部依托于西南医科大学心血管医学研究所/医学电生理教育部及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在西南医科大学党委和研究生院党总支的领导下,已形成了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20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党员12人,具有硕士学位党员8人,年龄分布在35-53周岁之间。支部凝练了三抓三强支部工作法并在全省范围内宣传和推广,2021年被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纳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单位,2023年顺利通过验收,202410月入选四川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支部坚持以党建引领助科技创新,以思想铸魂促立德树人。

【主要内容和做法】

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事业发展理念,着力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发展。近年来,通过强化制度建设,推进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通过政治思想教育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把人才培养与党建同步推进。并以已构建的支部工作法为工作核心,在省级双带头人的建设平台基础上,努力提升党建水平,树立党建品牌,为科技创新做出贡献。本支部的基层党建的创新模式如图2所示。

(一)党建+科研双向融合,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教学科研

支部重视研究室的学科发展和科研人才培养,重视凝练品牌,发挥引领效应。党支部双带头人工作室发挥头雁引领作用,把好政治方向,助力科技事业发展,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条件支持。

1.创建省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以省双带头人支部工作室的创建为契机,开展高质量党建,通过行政管理模式的提升、实验平台和条件的保证,优秀党员的引领作用等促进科技创新。创建了三抓三强支部工作法,通过抓思想、抓示范和抓发展,充分发挥支部工作室凝聚人心,增强向心力和影响力的作用,促进党建对科研的深度引领。

2.建立党建与科研联动机制。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党支部与研究所管理层共同制定科研发展规划,确保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同部署、同落实。

3.党建引领PI团队建设。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以PI团队开展科研工作,依托建立的12PI团队,凝聚形成了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政治素养的课题组,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构建了稳定的团队,这种做法有助于实现党建与科研的深度融合。

4.设立党员科研先锋岗。每年定期选拔优秀的,有创新能力的青年骨干党员作为双培对象,树立党员先锋模范,发挥优秀党员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在关键科研岗位设立党员先锋岗6/年,发挥党员在科研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党建+政治思想建设双向发力,高质量党建与高质量思政教育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党建工作的始终,在科研型党支部中,支部通过党建引领,思政课理论提升,深入师生生活的谈心谈话,对师生中进行释疑解惑,是本支部工作的重要内容。

1.学校重视,领导关心,思想引领常态开展。学校校长直接联系和指导本支部,经常给予思想引领和科研指导。校领导不定期的到研究所开展谈心谈话的思想教育活动,特别是对课题组长(PI)直接思想沟通,了解引进人才进入学校后的思想动态和科研工作开展情况。对引进的不同层次人才学校给予不同金额的经费支持和实验条件的支持。

2.党总支书记对口联系支部,给予直接工作支持。党总支书记作为分管总支的委员定期联系本支部,经常参与支部的组织生活会、宣传工作、党建材料填报等相关工作。对双培对象,实行学校和支部双重联系制度,切实加强对高知人才的引领和吸纳。

3.主题教育深入人心,强化责任使命感。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强化科研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定期举办科研道德和学术诚信讲座,提高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

4.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员创新活力。以心研所作为试点,学校在研究所内开展科研人员3年一个聘期的管理体制改革。达到新的科研业绩的标准可以竞聘新体制获得更好的薪资待遇,达不到要求的科研人员可拥有一年的缓冲期,缓冲期内达到标准,也可以新体制考核合格。这种兼具创新思路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升,使研究所的科研项目和SCI论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三)党建+人才培养双向奔赴,师生广泛受益

支部党建工作促进人才培养的双向奔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层次人才加盟,接收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报考,支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师生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提升,在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验收、四川省心血管疾病防治、精准扶贫以及抗疫过程中,支部充分发挥了凝聚人心和肩挑重任的作用。

1.实施双培工作机制。将优秀科研人才发展为党员,将党员培养成科研骨干。每2年培养1-2人科研骨干,针对性强,梯队建立稳定,成效突出。

2.发挥党建引领示范作用。作为重点实验室的党支部应在科研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支部活动紧扣科研工作,注重科研课题组的均衡发展。在课题组间开展思想和学术的交流,提高课题组的学术水平和政治思想认识,对团队负责人为非党员的团队要加强思想政治的交流和沟通。

3.积极申报党建活动项目。邀请优秀党员分享科研成长经历,以老党员带动新党员,以党员带动群众,以教师带动学生,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阶梯工作模式。正是这种党建和业务高度融合的支部工作法,帮助新人们丰富了党建文化,加强了科研能力。

(四)党建+社会服务双向延伸,支部影响力逐步增强

   党支部利用科研支部的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彰显支部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扶贫工作成效明显。党支部继续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结对帮扶的合江县回洞桥村朱华贵一家,实现了从贫穷到小康的跨越,协助建设的朱家小院成为回洞桥的脱贫致富典型,得到了国家政协副主席的亲切接见。

2.科普活动深入人心。以项目立项的方式与泸州市周边各城市人民医院建立科研合作,深入探索叙永县等各地区人群生活方式干预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的改善作用。开展社区健康服务活动。科技人员前往社区开展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科普讲座服务社会。通过研究所/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周活动,宣传心血管疾病科研的重要意义和向本科生及小学生宣传科研研究的奥秘和提升他们的科研兴趣,为国家人才培养提供摇篮。

3.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与企业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每年申请发明专利约3-5项,成果转化金额约300-500万元。

   4.对外合作广泛开展。重点实验室与2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深度学术交流,主办酒城国际心血管病大会和海峡两岸心血管会议。以项目的形式构建由本研究所牵头并联合四川大学等川内知名高校组建了四川省心血管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为四川省的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高基础和临床服务。

(五)党建+创新活动双向实施,提升理论学习效果

   实施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采取集中学习、小组讨论、共产党员微信易信学习、微信群分享与讨论、自建微信公众号进行党史撰文和学习心得分享、学习强国”APP学习和外出爱国基地现场学习等丰富多彩有吸引力的学习形式。并将每月的12号作为党员活动日,开展将科学研究、科研心得、思想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究生管理等为内涵的党日活动。开展科研主题党日活动。将党日活动与科研主题相结合,提高党员参与度。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党建成果:通过微信公众号(红色心研所)、微博等平台,宣传党建活动和科研成果。

【成效】

(一)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心研所职工党支部不断强化党建工作和业务互融互促,激活党建和科研同频共振双引擎,近年来通过抓党建促科研,支部科研成果大幅提升,党员贡献率逐步提高。支部关心科研人员的科研发展,对引进人才展开谈心谈话,让研究所科研人员不掉队;PI团队间开展科研成果评比,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对产出少的课题组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方案;学校在研究所内试点科研体制改革,建立了新旧体制,鼓励优秀科研人员争取进入新体制,提高了科研水平和促进了科研人员的发展。研究所开展每年的年终科研总结大会,表彰突出贡献的科研团队,支部在红色学习阵地上建立了荣誉墙和党员风采展示墙,科研骨干党员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在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神经科学中的神经性退行性病变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科研成果,发展了12个稳定的科研团队,近三年,党员占比42%的科研人员中,党员发表的SCI论文占比达63.4%,并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科研论文,每年发表SCI论文达60-70篇,卓越期刊论文逐渐上升。在获批的项目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党员占比62%。省部级项目中党员贡献占比60%,省部级创新团队实现了零的突破。党员获批的纵向经费达954万元。指导的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大创项目8项,研究生获得国家级奖学金5人次,开展心血管防治科普讲座12人次,扶贫工作成效保持稳定。

(二)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

   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科研人才:通过双培养机制,培养了一批既有科研能力又有党性修养的高水平人才。近3年支部获省杰出青年人才1人,四川省科学技术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省科技厅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2人,省科技厅创新团队1个,西南医科大学第五届十佳青年创新带头人” 3名。支委指导的本科生在第八届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金奖,获中华医学二等奖1次。党支部书记获得学校扶贫先进个人,近三年党员被评为全校优秀导师3人次,先进基层党组织1次, 研究所/重点实验室3年度均被评选为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2021-2022年度统战工作中被评为校级先进集体,2人被评为统战先进个人。20211月,经过学校党委遴选,本支部由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授牌建立新时代四川省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计划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单位,并于202211月顺利通过学校和省委教育工委组织的验收。202410月又被入选四川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三)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多项科研成果成功产业化: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多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实际产品,服务社会。如外泌体提取的生物技术用于改良化妆品的有效性,转化金额达到300多万元。

通过科研项目方式参与叙永县全民体检数据库的建立,系统分析了常见病如高血压等的危险因素,以及改变生活方式对心血管慢性疾病发生率与预后的影响。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立了长效的合作关系,通科普讲座,线下交流活动受到广泛好评。

(四)党建影响力量持续扩大

支部影响力不断增强,党支部对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在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实验室的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研究方向的扩展均发挥重要作用。

党建活动形式创新受到好评:科研主题党日活动和新媒体宣传受到党员和群众的好评。党支部成为科研人员的精神家园:党支部成为科研人员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

【经验启示】

   科研型党支部最大的问题是党建与科研的两张皮现象,本党支部从实验室/医科大学的发展作为重点工作,通过探索、实践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的建立和支部工作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一)强化政治引领和国家使命导向是价值旨归

学校科技要在国内外有一席之地,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我们要求科研人员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心一意跟党走,为党的事业奋斗,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二)强化科研党支部的党建品牌意识是行动方向

科研型党支部应根据自身特点和科研方向,打造具有特色的党建品牌。如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前沿科技问题等,创建以科研创新为主题的党建品牌,提升党支部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将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党建引领科研方向,科研实践反哺党建,形成良性互动。通过开展党建+5”模式,将党建工作融入科研实践,使党员在科研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科研团队中,党员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解决科研中的难题,推动科研创新。同时,通过党员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党建工作,形成党建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通过构建科研型党支部的长效机制,包括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开展科研交流、进行科研合作等,使党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确保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加强党支部制度化建设是重要抓手

   科研型党支部,有时缺乏的是对党建的重视和规范化的管理,因此,党建工作的重点是在党支部建立好支部的标准化管理制度,以便于规范基层党支部工作,解决基层党建中存在的不重视党员学习制度及组织建设制度。完善党支部考核评价机制:通过考核倒逼党务工作虚功实做,根据不同类型党支部的不同定位,细化支部班子建设、组织生活开展、党员教育管理等内容,明确以支部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融合为重点进行考核并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一同考核,在重点实验室考核时设立党建考核专项,推动党建工作与研究室工作紧密结合。

通过本案例,可以看到党建工作在推动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心血管研究所党支部的实践为其他支部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展示了党建引领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四、一张学习卡

《关于中央八项规定,这些话句句振聋发聩》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开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以自我革命精神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再宣誓,是以中央八项规定关键子盘活作风建设整盘棋的再出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八项规定为切入点,驰而不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将全面从严治党推向纵深。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Fb6iQsfl2I8P0K1vPB5Dw?pwd=xxcr 提取码: xxcr